Monday, September 22, 2025
Home北美文学和艺术家联合总会血脉承黄埔,赤诚筑家国——张琍玲女士的家国情怀与不朽精神

血脉承黄埔,赤诚筑家国——张琍玲女士的家国情怀与不朽精神

作者:蒙村老郭(郭俊)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些名字是被时代镌刻的丰碑,它们在烽火岁月中熠熠生辉,在和平年代里薪火相传。张琍玲,这位承载着黄埔血脉、镌刻着家国信仰的巾帼英雄,不仅是抗日名将张振国将军的长女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、传承者和守护者。

她的故事,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,成长于风雨如晦的历史进程,最终在跨越大洋的岁月里,以一颗赤诚之心,诠释着真正的家国情怀。

黄埔血脉,家国使命

黄埔军校,这座孕育无数英杰的殿堂,铸造了张振国将军不屈的精神,而这份精神,也深深镌刻在张琍玲女士的骨血之中。

从小随父辗转,张琍玲亲历了抗战军营里的壮烈与苍凉。那时的她,不是娇生惯养的千金,而是在枪林弹雨间学会成长的“假小子”。她目睹烈士的遗物被火光吞噬,听见老百姓的悲泣在山谷中回响,感受到父亲每一次出征时的沉重与无言。家国大义,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。

她记得父亲的沉默,也记得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勇。她记得南京的老妪终日抱着相册哭泣,也记得父亲曾化身市井小贩,在敌后与日军周旋,策反伪军,锄奸除恶。她记得父亲远征缅甸,在仁安羌战役中力挽狂澜,拯救7000余名英军官兵的壮举。所有这些记忆,化作了她一生的使命——守护父亲守护过的土地,传承父亲传承的精神。

守望南沙,寸土不让

如果说抗战岁月铸就了张琍玲的爱国之魂,那么南沙之行则让她的家国信仰愈加坚定。

1956年,父亲张振国将军随海军“威远战队”远航南沙,考察祖国疆域,并以文字与影像留下了《南沙行》一书。这本书,见证了中国南海的主权,也成为了张琍玲女士最珍贵的精神遗产。

2016年5月28日,在蒙特利尔华人社团新闻发布会上,这位平日温雅恬静的女士,铿锵有力地站在讲台上,一字一句地宣告:“我可以证明,南沙群岛属于中国!”她不是历史学家,却能从史籍中引经据典,证明中国先人早已在南沙留下足迹;她不是军人,却在言辞间透出千军万马的气势,让所有听者无不动容。

她的话语如一声惊雷,震撼了在场所有人。她用父亲的经历、书籍的记载,以及那座刻有“有求必应”四字的古老土地庙,佐证着中国对南沙的千年主权。她的话语,跨越时空,让一代将军的忠魂与今日现实交汇,让家国情怀在海外华人的心中重新燃烧。

黄埔精神,赤诚不朽

2024年6月15日,在加拿大黄埔后裔联谊会举办的黄埔军校百年校庆活动上,91岁的张琍玲女士,站在讲台中央,回顾父亲的抗战岁月,泪洒当场。

“抗战八年,黄埔学员牺牲率高达95%!上将阵亡8人,中将41人,少将71人,仅将级军官便逾百……一寸江山,一寸血,他们都是黄埔精英啊!”

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,最终,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。那一刻,所有人沉默了,空气仿佛凝固。

作为将门之后,张琍玲不仅承袭了黄埔精神,更将它发扬光大。她多次往返海峡两岸,参与促进统一的活动。她曾站在台湾,痛心疾首地问:“当我拿台胞证回大陆时,我变成了‘台胞’;当我回到台湾,我却又成了‘外省人’。可我只是想要有一个家,一个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家!”

她不卑不亢,不惧不屈,只为让民族的血脉不再分裂,让中华儿女不再相互仇视。她说:“统一尚未成功,我们仍需努力。”这句话,不只是她的心声,更是千千万万海内外华人的共同愿景。

魂归故里,情牵家国

2009年,张琍玲女士终于实现了一个六十多年的心愿——找到母亲的坟墓。她带着母亲的旧照片,在恩施的大山里找寻,最终,在乡亲们的帮助下,找到了一块荒芜的墓地。她亲自修整墓碑,立碑铭谢。

她说:“父亲虽然葬在台湾,但他的魂在大陆。海峡两岸,是他此生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。” 这是张琍玲女士,也是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老兵和他们的子女,最深的心声。

赤子之心,照亮前路

张琍玲女士,不是一位将军,却承载着将军的使命;她不是一位战士,却始终站在家国情怀的前线。她用她的声音,她的行动,她的坚定信念,让黄埔精神在时代的风云中薪火相传,让爱国之光,穿透岁月,映照未来。

她的赤诚,是跨越大洋的乡愁;她的精神,是不朽的家国信仰。

血脉承黄埔,赤诚筑家国。这不仅是她的写照,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历经百年风雨后,依旧生生不息的信仰与希望。

北美文学和艺术家联合总会主席郭俊
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

RELATED ARTICLES

Most Popular